2013年11月2日 星期六

稻米相關

一、前言
稻米是人類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,耕種與食用的歷史都相當悠久,在植物分類學上屬於禾本科,稻屬植物,目前全世界約有 22 個稻種,除了亞洲種及小部分非洲種是計畫栽培外,其餘 20 種均為野生稻。亞洲種是世界栽培稻最主要的稻種,又可細分為秈型(印度型)、稉型(日本型、中國型、溫帶稉稻 ) 及爪哇型 ( 熱帶稉稻) 等三類。秈稻適合於熱帶與亞熱帶地區種植,原分布在印度、錫蘭、中南半島、巴基斯坦、孟加拉及中國南部;稉稻適合於溫帶地區栽培,原分布在中國北部、中部、韓國及日本等;印尼、馬來半島、泰國及菲律賓等熱帶山區栽培的稻品種則屬於爪哇稻。臺灣現有的陸稻栽培特性類似於爪哇稻,性耐旱,一向種植於旱地或山坡地,極少種植於水田;據學者研究推論應為原住民自南太平洋諸島遷移時,攜入臺灣繁殖,做為主食或釀酒用。

二、陸稻特性
陸稻是栽培稻中一種特殊的生態類型,通常在旱地進行直播栽培,水分全靠自然降雨,或於乾旱到達一定程度時輔於適量灌溉,用水量不到水稻的1/5或更少。實際上,陸稻產區均位於水源不易取得之山區,通常一年只有一作,加上大部分農民沒有施肥的習慣,所以農田必須休耕一段時間才能再生產。目前臺灣陸稻主要的栽培區域分布在臺東縣、花蓮縣及南投縣等山地鄉的原住民部落,品種以東陸 1號、東陸 2 號、東陸 3 號、南陸 1 號、南陸2號、臺農選1號及臺農選2號等為主,少數為其祖先流傳下來的地方品系。大部分陸稻品種有分蘗性差、植株過高、容易倒伏與產量潛能不佳等缺點;在形態、生理上與水稻有些差異,尤其是米質部分在缺水環境下差異更大。一般而言,陸稻的種子在發芽期其需氧量比需水量更大;芽鞘較短,中莖較長,第 1、2完全葉較大;第 4 節以下的低節位分蘗比水稻強勢,而第 4 節以上則相反。陸稻根部較水稻發達,分布較深而且粗根比例較大,主根上產生均勻的細根,根冠較廣,具有較高的滲透壓可以吸收較乾旱土壤的水分。陸稻的葉面積較大,葉片生長緩慢,表皮較厚,氣孔數較少,厚壁細胞較小,維管束與導管面積較大,這些特性都與耐旱性較強有關。陸稻雖然出穗性能良好,穗軸較長,然其容重量比水稻輕;白米色澤、心腹白及蛋白質等成分之表現均不及水稻。

1. 東陸 1 號是以臺中 65 號為母本,東陸育 11 號當父本,在民國 40 年第 1 期作雜交,民國 53 年命名推廣。具有抗稻熱病、不易倒伏、難脫粒、耐旱等特性,對白葉枯病具抗性,但對於飛蝨類的抗性及耐寒性較差。稻穀無芒,稃尖為褐色,產量 2,982-3,001 公斤 / 公頃,適合缺水地區栽培 ( 圖1、表1)。三、陸稻品種介紹臺東縣由於山多平原少,平原中旱地所占比率亦較高。本場早期在協助農民生產、解決旱地及緩坡地農作物選擇之前提下,先後育成東陸 1 號、東陸 2 號及東陸3 號等 3 個品種。種植地區集中在各山地鄉的原住民部落,目前種植面積約 10 公頃,主要集中在達仁鄉,其他則分散在延平鄉、海端鄉、卑南鄉及東河鄉等山地部落。

隨著全球氣候暖化,農業用水比例逐漸在減少,陸稻品種與栽培模式又逐漸受到重視,洽詢陸稻栽培方法與品種特性的服務案件也越來越多,茲將本場育成的 3個陸稻品種特性整理如下,供有興趣之農友參考應用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